国内外红酒文化差异
浅谈国内外红酒文化差异
翻开历史的画卷,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的岁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悠久灿烂的红酒文化、白酒文化。
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沉淀使得白酒成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受传统的白酒文化及营销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认知的普及等仍处于初期,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基本需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酒饮,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国外被认为是极品的干红,在国内甚至不及极普通的白酒的浓香,这就是由于文化形成的时间的适应问题。
1.国内红酒文化
国内红酒市场体系的不成熟,造成了懂酒的人并不多,包括国内知名企业及各大代理酒商在内,多数用普通的红酒,进行低价位的高价位操作,忽悠消费者,消费者很难买到高品质的葡萄酒,买到手的很大一部分是欧洲进口的低价原酒国内分装!
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牛肉哥,他曾放出自己99元卖6瓶红酒,实质是用最低级的欧盟餐酒诱导消费者。
此前曾看过“毒舌评委”金星的一段话颇有感触,中国酒文化的含义已经变了。在《金星秀》上她说道:酒文化讲究的是品,不是拼;以前是品和度的关系,现在却变成了拼和量的关系。
她这一棒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仔细想想也并无道理。
2.国内外酒文化差异
中国人喝酒讲的是一种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只要有恰当的理由,中国人就会以此表达友好。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多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过程,注重对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在宴会上,敬酒时将酒杯高举齐眼,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喝多少酒则随个人喜好,轻松自在。
与中国酒文化不同的是,国外的葡萄酒文化大都与生活、品位、享受等联系在一起,而且葡萄酒还是西方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比中国人的豪放,外国人则更讲究细节上的东西;而且他们把葡萄酒看的非常重,无论是宫廷宴请还是家庭用餐,都少不了葡萄酒的踪影。除此之外,他们喝葡萄酒还讲究搭配与礼仪,什么酒搭什么餐,什么时候应有什么样的礼仪等,都有一定的标准。
尤其是西方《圣经》中,救世主耶稣还在最后的晚餐中说道“面包是我的肉体,葡萄酒是我的血液。”这种以牺牲自我醒悟众人的做法,更是得到了外国人的大力颂扬。也难怪以西方为代表的外国酒文化多以崇拜酒神上帝为主,所言词句更是离不开伟大的神明。在他们眼里,葡萄酒就是上帝的恩赐,因此人类必须珍惜葡萄酒。而且他们还觉得有了葡萄酒就是有了希望,葡萄酒能帮助他们战胜困难等,这些也体现了葡萄酒对于西方人精神上的鼓励。
3.文化思维差异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人们更多的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饮用他后带来的美妙作用。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